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9月22日,新型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产业生态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由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广东省新型储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承办,以“立足湾区,辐射全球”为战略定位、“共筑新电生态,智绘零碳蓝图”为主题,旨在搭建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拓展全球新能源市场布局,推动中国制造、中国技术、中国方案与中国企业的高质量出海,提升我国在全球新型储能产业与新型电力系统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新型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同时,技术研发竞争加剧、贸易新壁垒、相关标准滞后等挑战加剧,新型储能企业通过调整出口策略、加快技术迭代、拓展新兴市场等方式加速“出海”。
与“直接出海”不同,“间接出海”是借助头部客户的渠道、品牌与服务网络快速进入海外市场,在复杂的国际标准、并网认证和运维体系面前更具效率。在粤港澳大湾区,不少新型储能企业依托这里完善的产业生态,快速与上下游产业链“抱团”,不再执着于单一产品的输出,把从规划、设计、设备、系统集成到并网运维、金融与保险的一整套能力打包输出,快速布局全球。
包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22家新型储能生态链企业在会上集中签约,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共建合作,共同探索产业出海与零碳发展的创新模式,涵盖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前沿技术路线。
抱团建生态 探路成套出海
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到2026年将达270GW左右。对于中国新型储能产业来说,海外市场是“必争之地”,走出国门、布局海外成为大势所趋。
为了抢占市场,个别企业低价拿单,用B级电芯替代A级产品,电池寿命衰减速度加快,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影响到所有中国企业的品牌形象。
如何破解类似上述难题?某一家企业或难完成。单一化的储能产品,难以满足全球多元化场景的极致需求,单一产品的出海也面临标准、渠道、适配、集成等多重掣肘。
企业可借助“间接出海”快速“嵌入”国际项目,再通过成套方案增强系统集成与服务能力,可以摆脱“低价值部件输出”的路径依赖,向高毛利与长期服务转型。依托大湾区完善产业生态的硬实力,不少新型储能企业开始建立产业联盟,把单点“技术突破”转化为“工程能力”和“市场供给力”一同出海。
全球化不是简单的“产品出口”,而是供应链、生产、服务的深度适配。实际上,中国储能产业链协同出海模式日趋成熟,逐渐形成“电芯厂商+系统集成商+EPC(工程总承包)服务商”联合出海的新格局。
而在本次会议上,22家新型储能生态链企业集中签约,覆盖固态、钠离子、液流等多技术路线,配合“全场景储能电池”研发模式发布,强调由场景需求倒推产品参数的系统化定义。
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是新型储能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创新平台。
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运作模式,建设贯通研发、检测、中试、实证的全链条创新平台,布局8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3个综合性试验验证平台,8个检验检测平台,2个储能示范性实证平台。
抢占储能产业制高点
打造储能高地,大湾区正在给出一条可验证、可复制的路径:以全链条创新筑底,以标准化与国际化提质,以城市载体承接工程化落地。
这一路径已具备坚实的产业基础支撑。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广东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广东新型储能产业基本形成覆盖电池材料、储能电芯、变流器、系统集成和回收利用的储能电池全产业链。
项目建设与经济效益同步显现,产业能级持续提升。数据显示,2022年10月至今,全省新型储能产业链供给侧重点项目建设共211个,总投资额超3400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7000亿元。2024年,全省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50万千瓦,同比增长 114%;新型储能产业链9878家企业利润总额182.15亿元、同比增长8.0%,并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广东更注重构建系统性发展生态。作为我国能源消费大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广东正在系统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生态”的一体化体系,推动新型储能从原始创新走向工程能力、商业模式与规模化应用的统一。
本次大会也发布了新型电力系统海外成套解决方案、广东电网湾区国际化样板点地图、新型储能产业生态创新融合与国际合作等重点内容,系统展示中国在新能源规划、电网智能化、储能集成、零碳园区等方面的领先能力和成熟经验。
对企业而言,大湾区最大的优点是路径更清晰:有场景可验证,有标准可对接,有平台可协同,有机制可降险。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官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