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员热点

中评社专访姚祖辉:香港利好政策多 要革新思变

来源:沪港社团总会


联盟副主席、沪港社团总会主席、沪港联合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工商联兼职副主席姚祖辉日前接受了中评社记者的专访,就香港科创、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发展谈了自己的见解。以下是问答全文:


中评社记者:代表您好,很高兴有机会在两会期间再次采访您。首先想请教科创方面的问题。目前香港计划设立100亿港元创科产业引导基金,您认为应如何利用这些基金为香港国际创科中心注入更多活力?



姚祖辉:非常开心您问到这个问题,因为这个建议正是我向特首提出的。特首在施政报告中采纳了这个提议。原本基金规模更小,现在提升到100亿港元。该基金有两个特点:第一,这是首支由科技创新局管理的基金。不同于以往由香港金管局下属投资公司管理的模式——虽然他们已投资七八十家企业并取得成效。我的建议灵感来源于内地工信部门,他们在"十四五"规划中针对十大新兴产业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并配套基金。发改委是宏观的,工信就是很具体的。我认为,香港需要类似机制,由金管局来管不是不行,单金管局的钱是用来维护港元跟美元挂钩的。因为传统投资机构侧重稳健债券投资,而创科需要容忍失败率较高的风险投资。


我觉得,香港科技发展方面,我们有四大行业,我们应聚焦四大优势领域并设定投资要求:企业需在香港注册、聘用本地员工、落户北部都会区等,这样香港的科创才会走得更快。


中评社记者:今年春节期间Deepseek引发热议,您对香港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有什么样的意见或建议?


姚祖辉:Deepseek是内地一个非常厉害的、年轻化的、性价比非常高的人工智能。不是从算力,而是从算法突破,实现了真的弯路超车,我很开心。这也证明了几点,首先我们内地的基础教育很棒。同一时间Deepseek和《哪咤2》都爆火,我认为不单只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好,说明我们的文化的产出也不错。现在,我们常常开玩笑说“卷”,其实这也是个正面的词汇,好多东西都是“卷”出来的。


我们香港人也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改变思维很难,但是我们必须要做出潜移默化地改变,要为内地的头部企业、科技企业出海努力。我们要明白为什么他们这么“卷”,科技的含义是什么,找到我们自己的方法。香港的大学有跨学科文理融合以及博雅教育,这也是培养人才的方法。香港和深圳也可以双结合,我们不单只是文理科融合,我们有很好的大学,大学教授也都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往往这些方案就“放在柜子里面”,用不到实处。所以,我们要鼓励他们把这些方案和一些科技企业对接,把方案再深化,解决这些科技企业的痛点,打通、转化。


中评社记者:您之前也提到,希望将香港打造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枢纽,您认为应该继续朝哪些方面发力?


姚祖辉:第一,首先还是改变思维。香港的大学应该不单为香港服务,还要为国家和全世界服务。现在香港已经做出了一些改变,原来本科生只可以收20%非本地生,现在已经变成40%了,即一年香港可以多招收6000个非本地生,总共是24,000个非本地生名额。我去出入境处调研,我们有学生签证的衹有55,000人。而我们内地生在美国就有29万,在英国、澳洲和加拿大加起来有50万,香港的内地生只是1/10。所以我一直强调,香港可以把高等教育变为一个产业。所以,我说香港是有条件的,我们有好学校,那么我们就要把它扩大,思路放开,然后就可以变成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枢纽。


我提出的提案中还有一方面就是能否把我们的中学也当一个产业去发展。目前香港的国际中学需要父母双方都有香港签证,否则不可以入学。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思路更加打开一些?可不可以像英国和美东的中学一样开放?国际生入学将会丰富整个学校的环境,当然,我们也有很多东西需要注意,比如住宿安全。当下,香港的出生率在跌,所以香港的学校具备一定的额外空间来接纳一些海外学生。


中评社记者:香港“高才通”也已经引入了一批人才,但是有很多新闻显示来港高才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比如他们买房、租房、就业困难,您觉得在这方面香港要怎么样去改善?


姚祖辉:你所讲都是非常切实的问题。一方面,很多人抱着今后自己的孩子可以更加容易进香港的好大学的心态申请来港,但落地后往往困难重重。这个事情我们也反映过很多次,我也看到有很多事情在努力推进。“高才通”是很珍贵的一批人才,我们一定要把他们留住,比如增加国际学校的数量,以及打通不同地区以及国家高考的相互认证等。


第二,我觉得存在信息差。其实香港有很多科技企业很需要人才,这方面我们要把信息打通。


第三,我们要鼓励高才通在香港创业。我觉得内地人明白头部企业和科技企业,具备国际视野,其实他们是未来新的香港人。我们需要他们带领香港冲出我们现在的“条条框框”。对此,我认为需要时间和耐心。未来这二三十万人是新港人,如果将他们投放在北部都会区,在科创领域里面,香港一定可以再升一个台阶。只用老派贸易思维,只是做金融服务,都是不行的。


中评社记者:现在也有一些声音,说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有一点慢,那么您觉得北都加速发展、克服困难这一方面,可以怎样提速?


姚祖辉:现在北部都会区整合的土地和准备出售出租的土地远远大于以前的数量。当下,因为我们的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私人房地产不愿意投资办公室研发场地。因此,我觉得短期内还是要靠一些国家来帮扶补贴。我举个例子,内地有很多的园区公司,上海最有名的是临港集团。20年来,临港集团靠做产业园发展起来的。我香港可以吸引这些园区公司来帮忙,从香港北部都会区里面拿出一块给他们做产业。我刚也有提到,做科创的话,要具备三个元素。第一,你要有产业园去规划你是做什么产品的。第二,产业园一定要有产业资金。第三,要有招商能力把产业吸引进来。所以,尽管香港政府已经很努力,我觉得应该要再借一些外力去管理。我和很多“高才通”与内地朋友谈过,很多人还是愿意住在香港,这是我们的优势。


中评社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部分关于涉港澳部分也特别提到了深化国际交往合作,这个是以往政府工作报告涉港部分没有的,您怎么看待首次提出这句话的意涵?


姚祖辉:香港这么多年来都是进口,我觉得当下我们要扮演的角色就是如何帮助头部企业跟科技企业出口。香港比较了解对国际接轨,香港的基本法与英语能力是香港对外贸易的强项。我举个例子,小米汽车出口要注册190个国家,在这种情况下,香港的律师就可以帮到忙。小米汽车在阿布达比出口,如果有人要退款打官司,我们是用阿布达比的法律还是用内地法律?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香港法律来解决。


香港政府的政策真的对企业很友好。我认为,香港的利好政策太多了,我们不需要更多政策了,我们应该考虑如何用好这些政策,就是改变思维。香港人以前单打独斗,不依靠政府,我觉得现在也可以做到。但是我们要跳进“圈”,明白在发生什么。


我以前是做洁具的,但是现在做洁具行不通了,应该做智能家居。从普通洁具到智能家居,我家里面所有东西都联起来的,我手机里面都能随时监测、操控——这就是思维的改变。香港需要新兴力量,“高才通”就是我们新兴的力量,带领香港革新,完成改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官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