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员热点

廖长江:构建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

来源:香港中华总商会会刊《商荟》2024年8月


廖长江,全国政协常委、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联席主席、香港执业大律师(中新社图片)




逆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与贸易活动的影响日益强烈。一方面,美国推出政策及法律法规,寻求制造业和科技产业回流,以及在国内生产更多基本药物;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盟友与规则体系的方式,进行“近岸/友岸外包”,传统西方国家欲图与中国脱钩、“去风险”。未来,全球或会形成以中国和周边国家为核心的东南亚产业链、供应链集群及以美国和周边国家为核心的北美产业链、供应链集群。


专业服务支援内地企业“ 走出去”


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面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区域性重组的挑战,国家实行“ 科教兴国”战略,力图争取科技自主;中国企业则寻求“走出去”。因应时局的转变,今年《财政预算案》提出构建香港成为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


香港是内地企业,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平台。其中,市场推广及电子商务、融资和风险管理、产品标准和ESG等服务支援,以及税务筹划、海外合规等相关的服务,是内地企业最需要的服务,而这些恰恰都是香港的强项。与过去以产品出口为主的“走出去”不同,内地企业正转向产业链出海,在海外投资布局形成产业链,或加入海外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中。我认为香港在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援专业服务业支持内地企业“ 走出去”时,亦要关注香港“超级联系人”角色的变化。过去香港较为熟悉传统西方市场,面对新兴市场,例如中东、中亚、南美地区,我们必须先做到相互认识,包括主动学习、了解当地的宗教、文化、法律法规等,才能做到、做好风险管理、法律仲裁,以及投融资等专业服务。


新质生产力赋能供应链智能化


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最终目的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面对部分西方国家对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封锁和设限,根本破解途径是加快自主研发,寻求创新突破。香港需要汇聚更强的创科力量,支持国家以至区域的产业化和供应链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以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为例,香港微电子研究人才集聚,在智能芯片设计方面有明显优势。香港微电子中心亦将于今年启用,能够支援微电子生产的上游作好研发、融资及测试。另一边厢,香港在半导体供应链贸易的作用举足轻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进口国,而且,自主研发高端芯片非一日之功,高端芯片在一段时间内仍需依赖进口。香港亦是全球最大集成电路的出口地,作为自由贸易港,除“零关税”政策外,亦有增值税减免、快件清关快且费用低的特点,具有比较优势。未来,随着国家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我认为香港可以作为芯片进出口的平台,加强芯片进出口供应链的双向管理。


以低碳化数字化增强供应链韧性


在供应链区域化、关键产品本土化和近岸化的同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向低碳化和数字化转型。香港绿色金融发展蓬勃,能为国家及亚太区内各产业绿色转型提供支持。未来,我建议香港与大湾区各城市携手打造绿色供应链,引导支持企业加强绿色科技的研发和应用,并共同探讨建立、健全碳信息管控制度,从而强化制造和供应链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而在发展供应链数字化上,香港应该加强香港智慧港口及物流建设,以及推动中小企数码升级转型,利用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起产业垂直的供应链协同企业,加强供应链的效率和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