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资讯

大湾区大科学装置+1!冷泉装置在广州南沙启动建设

来源:南方+   记者 任燚


2月28日,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项目(下称“冷泉装置”)建设启动会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沙园区)举行,标志着南沙大科学装置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冷泉装置是中国在深海科学与能源开发领域的重要战略项目,旨在推动海洋科研与资源利用技术的突破,是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南沙科学城)的核心项目之一,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中长期规划。


冷泉装置的建设和使用,将为可燃冰开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实时长期观测、模拟验证和预警技术支持,为人类安全、环保、经济、科学地利用可燃冰资源提供基础保障,为形成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和场景创新共同驱动的产业集群、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同时,冷泉装置将为人类探索生命起源和认知冷泉生态系统发育过程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和研究平台,引领深海生态科学研究的发展。


据悉,冷泉装置将采用“样地实验+陆地模拟,海陆协同、时空互换”的设计思路,建成国际首个坐底式深海载人驻留实验室和国际最大尺度的深海化能生态系统与深海甲烷物态演化模拟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装置共包括三个分总体。


装置共包括三个分总体。三个分总体相互支持,有机融合,共同构建成国际首套面向冷泉生态系统的大科学装置——


海底实验室分总体为深海载人驻留实验室,可由水面保障母船航渡到研究海区进行布放,最多可支持6人(3名操控人员、3名科学家)在2000米的深海底进行连续30天的原位观测探测、海底原位及压力梯度实验等研究,为深海冷泉生态、生物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装备与平台支撑。


保真模拟分总体为陆基保真模拟设施,将从海洋采集到的相关数据和原位样本,模拟还原到保真模拟设施上来,开展重复性实验。该分总体由“冷泉-可燃冰耦合演化模拟”“控制与保障”“科学实验研究”3个系统组成,在海底原位观测数据与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冷泉生态系统发育演化过程、甲烷渗漏对海底生态环境影响和可燃冰开采全流程工程技术等进行保真模拟研究。


保障支撑分总体分为水面保障母船和研发与智慧管理中心。水面保障母船不仅可满足冷泉装置海底实验室的海上作业专业及综合保障需求,还能在水面构建船载常压实验室,作为海底实验室和岸基保真模拟装备的桥梁。研发与智慧管理中心负责冷泉装置的日常运维管理、科学数据与样品服务、海底实验室出海作业时的远程指挥、调度与监控等工作。


项目于2021年启动可行性研究及环评审批,2025年正式获批建设,建设周期五年,预计2030年前后投入使用。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官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